4. 明确长幼之礼,奖励忠实、公正的官吏;
5. 褒奖惩罚,应与事实相符;
6. 继承、遵守古制,弘扬学业;
7. 选派史官,编修《晋书》。
首先最重要的一点桓温已经看出,“荆扬之争”是东晋内耗的最大问题,从早期的王导和司马睿,再到庾亮和陶侃,再到后来的自己与殷浩。整个东晋朝廷内部被割裂成两块,这两块时时刻刻在较劲着,所以中央集权在东晋实现不了。如果不能解决掉这一个党争,那么东晋还将长此以往下去。
第二点是关于官员方面的,东晋这个政权冗官现象突出,和宋朝相似。不同的是,宋朝是为了分权,而东晋的冗官却在很大程度上是“衣冠南渡”带来的负面影响,这点暂时不展开说,因为以后提到桓温“土断”的时候还会说道。
第三点主要是讲朝廷事务处理效率低下,办事相当拖沓。而这一点是前两点引发的连锁反应,可想而知,一个分散无法集权,又因冗官而人浮于事的政府又如何能高效运转呢?
至于第四点,则是对于第三点提出的一项解决办法,朝廷需要认可那些实干兴邦的人才。当然,明确长幼之礼则是礼教的一部分范畴。第五点大体与第四点相同。
第六点则是我们上世纪提出的“科教兴国”战略思想,任何一个朝代要想复兴都必须重视教育的传承。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在解决了温饱问题后,教育问题则需要跟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