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家承天眷佑,百余年太平天下,化泽涵濡,休养生息,承平日久,版籍益增。天下户口之数,视昔多至十余倍。以一人耕种而供十数人之食,盖藏已不能如前充裕。且民户既日益繁多,则庐舍所占田土,不啻倍蓰。生之者寡,食之者众,于闾阎生计诚有关系。若再因岁事屡丰,粒米狼戾,民情游惰,田亩荒芜,势必至日食不继,益形拮据。朕甚忧之。犹幸朕临御以来,辟土开疆,幅员日廓。小民皆得开垦边外地土,借以暂谋口食。然为之计及久远,总须野无旷土,家有赢粮。方可户庆盈宁,收耕九余三之效。
同年,著名政论家、文学家洪亮吉(1746-1809)写下了《治平篇》与《生计篇》。这位被后人戴上“中国的马尔萨斯”桂冠的学者,在文章中充分阐述并进一步发挥了乾隆帝的相关思想,明确提出了“为治平之民虑”的警告:
治平之久,天地不能不生人,而天地之所以养人者原不过此数也。治平之久,君相不能使人不生,而君相之所以为民计者,亦不过前此数法也。……一人之居,以供十人已不足,何况供百人乎?一人之食,以供十人已不足,何况供百人乎?此吾所以为治平之民虑也。
进入19世纪以后,中国的人口仍在缓慢而不断地增长。1825年(道光五年),统计人口为3.87亿,但估计此时的实际人口业已跨越4亿大关。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时,统计人口为4.13亿,估计实际人口已近4.3亿。1850年太平天国战争爆发时,统计人口已达4.3亿,估计实际人口不少于4.5亿。这也是中国传统时代人口所能达到的最高峰。当时远在欧洲的两位观察家评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