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孩子在2岁左右的时候,开始学会通过协商,而不是互相打斗的方式来解决争执,尤其是在玩具紧缺时。如果这时候成人能够适当地进行引导,鼓励孩子友好地相处,那么这个阶段的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就会减少。
(4)心理学家通过对2~5岁的孩子进行大量研究发现:一般性的脾气暴躁在学前期减弱,4岁后就不再普遍;武力反抗行为的发生率在2~3岁时达到髙峰,到学前期时逐渐下降;攻击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变化,两三岁的孩子可能咬、打、踢对方,大一点儿的幼儿园及小学低年级的孩子表现出的身体攻击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嘲笑、造瑶、贬低等行为。
在整个儿童中期,身体攻击和其他形式的反社会行为会逐渐减少,孩子也渐渐地能够熟练地友好相处、友善地解决冲突。虽然工具性攻击减少了,但敌意性攻击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特别是天生“好战”的男孩之间。
虽然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认为攻击性是人类的一种本能,但是,通过家庭环境、教养方式、学校教育的相互配合,培养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从而也能达到控制孩子攻击行为的目的。
那么,家长应该怎样做才能控制孩子的攻击行为呢?
1.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很多发展心理学家通过研究认为:在一个家庭中,如果父母经常发生冲突,那么在这种家庭环境下成长的孩子也容易出现攻击行为。所以父母之间应该尽量减少冲突,避免暴力行为,从而为孩子营造一个温馨、幸福的家庭氛围。如果成人之间已经发生了冲突甚至攻击,在冲突后也不要互相回避,而是应该等冷静下来之后互相反省和赔礼道歉。这也是一个能够让孩子体验大人如何心平气和地解决冲突矛盾的机会。